環境不公愈窮吸入愈多空氣污染物 元朗社會剝奪指數最高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8/01/29 15:10

最後更新: 2018/01/29 17:59

分享:

分享:

港大劍橋清潔能源與環境研究平台總監李安國教授(左二)指數據準確度平均達86%。(袁楚楚攝)

一項研究發現,香港的空氣污染情況嚴重,貧窮區域的情況尤甚,惟當局未有相應政策應對,令愈貧窮的人,吸入更多污染物。有團體希望可以利用大數據,研究本港細分區域的污染程度,再制訂政策方向,以改善空氣污染情況及應對環境不公。

由於本港境內僅有少數污染監測站,環保署只能基於疏散的空氣污染數據,及大範圍的空氣質素數據作出分析,並未有為每一個地區細分空氣污染指數。香港大學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,在3年前成立「港大劍橋清潔能源與環境研究平台」,以大數據進行研究,市民的收入與空氣污染的關係不同地區。

為期3年的研究以「格蘭傑因果模型」進行,利用與空氣污染密切相關的現有城市動態數據作為替代數據,包括來自環保署的空氣污染物濃度、運輸署的車流量訊息、天文台的氣象數據和百度地圖城市型態數據,如城市佈局和街道地圖,為全香港提供細緻度達100米乘100米的精準空氣污染估計,將16個政府監測站變成11萬個虛擬站。港大劍橋清潔能源與環境研究平台總監李安國教授指,準確度平均達86%。

研究再以全港412個區議會選區來分析虛擬站的數據,加上2011年的人口普查數據中,低收入、低教育水平、非專業職位及非業主住戶的數據分析。

結果顯示,元朗、深水埗及觀塘等較為貧窮的地區,出現「環境不公」的情況,即愈窮的地區,平均PM2.5的污染程度就愈高,惟當局沒有應對有關情況,令貧困人口被社會剝削的情況嚴重。

當中以元朗區最嚴重,例如天恒邨及天耀邨的每月平均pm2.5,可達84微克/立方米;深水埗的蘇屋邨及觀塘坪石邨,則有68微克/立方米,是世衞標準的2至3倍。

不過,本港多個較貧困的地區均超標不少,研究人員認為這證明不同社會經濟地位人士,不成比例地暴露在污染物上。
      
團隊認為這些數據可協助當局制訂政策,例如向「環境不公」的地區多撥資源,解決當區空氣問題,多種植樹木,以改善空氣污染情況及應對引致的環境不公。

團隊現正開發手機應用程式,讓市民可實時得知自己身處位置的空氣污染,最快一至兩年後希望可免費給市民使用。